“陕”字书写,从“人”还是从“入”全国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陕西考古博物馆已于今年4月28日对公众试行开放,该博物馆的建成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。但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博物馆却在题字上引发了一定争议,争议的焦点在于“陕”字的写法。 该馆名招牌由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书写,石先生同时也是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,由石先生题写馆名本身便颇具意义。如果搁置“陕”字争议的问题,石先生所题笔力劲健,并无不妥。 要解释清楚这一问题,首先需要大致追溯“陕”字的形体演变过程。 《说文解字》卷十四“阜”部下“陝”(图1)字条说:“弘农陝也。古虢国,王季之子所封也。从阜 (图1) (图2) 那么,要厘清“陕”字字形,关键在于辨析“ 《说文解字》卷十“亦”部有“ 而“夾从人”的“夾”字,《说文解字》卷十“大”部:“持也。从大侠二人。古狎切。”裘锡圭《文字学概要》:“夾简化字作‘夹’。字形表示二人夹辅一人。古人画图,往往把尊者画得比卑者大,所以‘夾’字中间人形大,两边人形小。”“夾”“ 此外,据季旭昇《说文新证》:“从亦省,十声(或从叶声),陝字从此得声。……秦文字卅四年蜀守戈‘陝’字又旁‘大’形腋下渐讹为‘入’形,《说文》释形或由此类字形致误。”也就是说“ 到了隶书时代,《张迁碑》中的“陕”(图3)字写法与今天的简化字已经十分相似,这样,新出现的“陕”形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。顾蔼吉《隶辨》:“陝县之陝从 (图3) 这两段话向我们传达了两个有价值的信息:一,隶书碑中出现的“夹”就是篆书中的“夾”;二,“陝”与“陜”二字在隶书时代已经混用,都可以表达“陝县”中“陝”字的意义;三,“狭”在使用中基本替代原本“陜隘”的“陜”字。就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而言,可以简单概括为:“陕西考古博物馆”中的“陕”字使用“陝”“陜”“陕”三种字形都有其依据,都是正确合理的。三国《曹真碑》中“陝西”作“陜西”(图4),北魏《穆亮墓志》作“陕西”(图5),抱经堂丛书本《白虎通》作“陝”(图6)。汉代以后的手书墨迹、版刻古籍和石刻文献中,“陜”和“陕”更为常见,反而是与古文字构形关系最紧密的“陝”较少见。 (图4) (图5) (图6) 裘锡圭《文字学概要》:“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。严格地说,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,也就是一字的异体,才能称为异体字。但是一般所说的异体字往往包括只有部分用法相同的字。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称为狭义异体字,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,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。”按照这一定义,“陝”“陜”可算作部分异体字,“陝”“陕”可视为狭义异体字。应当注意的是,仅是前文所讨论的字形间就存在假借、讹混等现象,汉字中还存在大量俗字,且傅山、郑燮等书法家也喜用异体字和由古文字直接隶定的字符,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,汉字的使用存在诸多复杂的现象。 在了解了以上信息后,再来看陕西考古博物馆的题字,实际上存在三种不同的形象:一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采用电脑字库所集小篆体,首字作“陜”,当属别字;二、石先生所题刻于石上的行楷书,即争论焦点,此字与以上所列举的“陕”字字形均不相同,而是将“陕”字右部两点换成两“人”;三、博物馆建成后替换小篆的行楷书,除首字外与第二种字迹相同,应是在第二种基础上重写“陕”字而成。 直接将第二种题字中的首字定为错字并不容易,“陕”字的确存在一定数量的异体字,但笔者检索资料的过程中也确实未发现石先生所使用的字形,这一字形即便存在也可说是十分罕见了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》第十七条中有关规定,“陕西考古博物馆”属于“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”,当然可以使用繁体字、异体字,但作为一个面向公众、“集考古发掘、科学研究、文物保护、教育展示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考古研究机构”,在招牌上采用正确、合适的字形显然是更为妥当的做法。而据媒体报道,目前陕西省考古博物馆这几个大字中,陕西的“陕”已经修改。 作者:张翔宇 来源:中国艺术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