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会理事陈雪仪香港《文汇报》发表文章——传播中华文化配合国家发展

图片

传播中华文化配合国家发展
陈雪仪博士
国家「十四五」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。较香港之金融、航运、贸易三大传统中心定位,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」是香港的新角色和新功能,在这新的形势下,特区政府必须了解自己本身的文化特色,才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优势,并能配合国家给予香港的定位!以香港文汇报为代表的爱国爱港媒体,多年来在建设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」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弘扬中华文化的桥梁。
「文化」就是在一个社会中,共同生活的人们创造出来的新形态,包括生活习惯、风俗民情及信仰等。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香港社会大众共同文化的形态?虽然香港被认为是华洋杂处的地方,但香港有九成的人口都是华裔人士,有研究香港史的学者指出,传统华人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影响现代香港的社会,并且香港一直平稳地用自己的方式守护中华传统文化,保留了传统民间风俗及节庆,如农历新年、端午节、中秋节、天后诞和太平清醮等传统节庆,依然是重要的地方社会活动,香港民间努力地保存传统文化,在中国的大传统下,香港社会延展出不少独特的地方文化。这些活动不单凝聚了小区,更显现着香港的独特文化。
这种中华文化的思维及生活习惯,是香港社会文化重要的基础,也是大众共同文化发展的内涵,而西方及多元文化应该作为补足的角色,这样才可以演绎出具香港自己文化的特色。正如二战之后,有一大批来自神州大地的「南来文人」及艺术家,如金庸、倪匡、杨善琛、赵少昂等,为香港传承中国文化艺术作出贡献,把拥有多元文化汇合的香港擦出独特的火花,影响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球华人的电影、流行音乐、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,更赢得「东方荷里活」的美誉,成就了独特的香港传奇,可以想象中国文化影响香港的发展是如何重要!在中华文化在港发展的过程中,包括香港文汇报在内的华文报章作为重要的载体扮演关键角色,正正是「文以载道、汇则兴邦」。
青少年应学习中华传统艺术
可惜回归后,香港教育课程在中华文化的培育方面重视不够,从而令学生难以产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感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?我们必须明白,中国文化重视直觉,不会像西方文化那样较为重视理智,所以中国哲人讲道理,往往略加提示,要懂得当中的道理,就必须靠自己去思考、体会及领悟,所以孔子说「默而识之」,经过这种学习过程后,最后不只是获得知识那么简单,而是成就人格,实践人的价值。笔者多年来十分重视运用中国艺术的媒介去培育学生,在学习的过程中,让学生自我思考,从中领悟,在耳濡目染下去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,这样去建立学生的文化自信。立足点是自己的民族文化,才可以面向世界。
在今天社交媒体信息泛滥的时代,传统华文报章其实更显重要,因为其信息更加权威、系统,有利于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。香港文汇报的报道和副刊内容都一直重视对青少年的正向引导,传播中国文化艺术。我也有利用香港文汇报提供的平台,透过书画艺术,引导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艺术,期望青少年可以把中国文化艺术作为核心课程,有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艺术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笔者今年1月担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主席,现在首要的工作,就是积极推动中国书法普及发展,因为中国书法是我国独创的传统艺术,被誉为「无言的诗,无形的舞;无图的画,无声的乐」等。而事实上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书法教育指导委员会,研究在学校推行书法,所以香港也应该配合。在国家支持下,香港发展自己独有的民族文化精神,并与不同文化融和,这将会对香港有正面及积极的影响及作用。